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管理

校园管理范文精选

校园管理

校园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犯罪;青少年教育;对策

学校,本该是一方神圣的净土,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成长的地方。然而,社会不断变迁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各种问题的青少年学生屡屡出现,校园暴力、性犯罪的频频出现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从学生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从未成年学生跨校作案到社会黑恶势力的侵入……种种问题,一幕幕让人痛心、令人震惊的惨剧仍在继续上演,这不能不值得我们去深思。本文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阐述了转型期校园犯罪现象增多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近年来中学校园犯罪现象增多,是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影响及青少年本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依此,文章最后提出了防止校园犯罪的几点建议,即应着重加强家庭教育与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等。

一中学校园犯罪特征分析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花季年龄学生的犯罪特点却和成年人的犯罪动向大同小异。

首先,暴力性犯罪越来越多。如一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已15岁的同学。其中,团体犯罪又是首要的。最近公安机关破获的一起12名青少年轮奸15岁少女案件,其中9人为18岁以下未成年。2003年,这类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量的50%以上,其中甘肃、安徽两省均为54%,山东为72.91%。

其次,盗窃抢劫犯罪增长明显。近年来,全国60%的未成年犯罪都是这类犯罪行为,有的省达到70%,甚至高达80%。南方网讯有这样有则报道: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入室盗窃时,竟用电线将女主人勒死后逃窜。

再次,低龄化、突发性犯罪案件增多。就校园暴力出现的频率而言,小学与大学的校园暴力远低于中学。换言之,13、14岁至17、18岁是校园暴力的重点及主要年龄层,2000年的5名未成年罪犯中,16周年以下仅1人;2001年12名未成年罪犯中,16周岁以下的上升为6人。这种犯罪动机受不良文化,如黄色光盘、暴力电影的影响最大。

除了以上所总结的中学犯罪的接个显著特点,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学校园最主要、最具伤害性的犯罪应该是隐性犯罪,即人为的长期的对“弱势群体”身体或精神的摧残。这种伤害由于不太明显且发生效应较为迟滞,因此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隐性伤害应该说是孩子心底最深的痛!上海市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今年5、6月间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两次被同学打得满身是伤。该学生家长哭诉:“孩子吓得不敢再去学校”。有的少年团伙找准弱小同学通过威胁恐吓对其长期敲诈。2002年9月,广州市某中学初二级部分班的七八名学生受到“大家姐”王茵的“通牒”:必须交出10元至50元不等的“保护费”,否则就会“有麻烦”。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另外,必须提到的是,近年影响比较大的还有性犯罪。由于与同学交往过程中所引发的猜疑、嫉妒而采取报复,即青春无知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中学初二两“大姐大”女生,均有男朋友,可学校里好多男生都对另一班级中的一漂亮且成绩好的女生有好感,两女生便支使同学对她进行威胁,最后竞恐吓她去一旅馆,让几名男生对其凌辱达4小时之久!仅仅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便有如此之大的报复心理?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厦门市某中学一初二男生在和一女生交往一年之久时发生性关系,致使怀孕,不小心“走露风声”,另外两名女生便给报社打电话……仅仅是初二学生便偷摘禁果?难以置信,这是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所为。

二转型期中学校园犯罪现象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结构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结构转变,处于这种快速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转型期相对的的社会解构和混乱,加剧了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的迷惘和冲动,也导致青少年犯罪现象急剧增多。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从以上的诸多数据和事实可以看出,中学校园犯罪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转型期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得不值得我们去反思。

首先,青少年犯罪和自身成长所必经的过程是分不开的。人类一生中有两个阶段成长变化最快,一是初生后的二、三年里;二是十一、二岁以后的三、四年里。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两段时期说成是暴风骤雨的时期。那么其后果是青少年在体力上充满了爆发力,连带使他们有“无敌金刚”的气势。而青少年又是一个心理成长迅速的时期,这期间充满了具有敏感、好奇、喜欢冒险、爱模仿的特点,又具备抱怨和叛逆的青春特有心理,这种叛逆加上爆发力在不正确的引导下犯错便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且青少年处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认识能力低,辨别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知天高地厚,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顾后果。这就造成了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如:有几位青少年为了吃夜宵,而又没有钱,就到江滨公园的黑暗处抢劫一对情侣的钱财,共获得50元,就因为这50元钱这几个人结果都被判处了有期徒刑。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作为后一种含义的无意识之中,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与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这种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它是积极的活动着的,不断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力求在意识的行为中得到表现。青少年犯罪无疑就是他们的无意识薄弱的表现。

z中学阶段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友伴的影响力增加,也即社会化的影响。因为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时期,他们希望成为社会的成员,渴望尽快获得群体、团体或社会的承认和接纳。因而他们需要多重管道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的定位。由于同伴的看法对他太重要了,同伴的压力使他无法抗拒,因而同伴对他的影响力也就超出其它的年龄层。亚文化群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恩(Alberek.Conhen)首先提出的,亚文化(subculture)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社会生活中充斥着那些导向犯罪的价值观点、观点和行为,形成一种亚文化,使时常接触此文化的学生的犯罪行为相互传播。由于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受到"亚文化群"的影响而无法自拔,陷入与自己有相同情感体验和相同要求的落后群体中,并进一步发展为犯罪团伙。同时为了自己的定位,相同倾向的青少年也特别容易成群结党的一起行动,对不同的人排斥,冲突也在所难免了,符合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其中的假定: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另外对犯罪少年来说,他们确认的价值[1]同他们准备尊行的和实际正在尊行的价值之间存在的“剪刀差”和差距是很突出的。

其次,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集团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学生正经历身心巨变,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往昔。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和家人的严加管教相矛盾。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影响占76.22%。(1)通过了解犯罪少年发现:50%以上的家庭属于放任型家庭,放任型家庭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父母忙于工作(经商)或者外出打工将子女托付给保姆或亲属(多为子女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这种家庭下的孩子不但没有的亲情观,易形成抑郁、暴躁、敌视的性格和对人和事物都非常冷淡的态度。如果家庭对其放松或管理不到位,他们很容易就会做出违法或违社会道德的事情,这也是社会结构功能失衡的表现;另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随心所欲,没有一贯的标准,放任自流。此种家庭氛围下的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娇惯溺爱和简单粗暴两种方式交叉使用下的家庭,孩子也容易犯罪。(2)家长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也很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为差别联结理论:受家庭、不良同辈团体的诱导。家长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效法的榜样。家长言行举止不文明或在道德品行上有问题,会对孩子产生侵蚀作用。(3)家庭的和睦情况也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们从家庭中得到物质帮助是生活的必需,而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帮助却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在和睦的家庭中,家庭关系和谐,温馨,亲密无间,幸福温暖,这样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相反,孩子就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心理就会畸型发展。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长始终还要保持的一种心态:自己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且是祖国的栋梁。

再次,社会和文化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社会转型带来的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结构变动,造成就业、就学、福利、娱乐等各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拜金主义盛行,、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丑恶泛滥成灾,对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毁了不少青少年纯洁健康的心灵,使他们跌入了犯罪的深渊。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很多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特别是日韩和欧美国家一些影片的影响最大。更促成了青少年的模仿,以使自己成为“团队”的“领袖”。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和色情内容,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另外,学校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校园犯罪现象增多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现在学校只重视分数,根本不把成绩差的学生放到眼里,认为他们是学校的“落后”者,这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了他们的自信心。中学校园不仅缺乏民主和法制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连最基本的青春期教育仍然是一片空白,书包里藏着玫瑰也就不足为怪了[2]。人口学研究表明,20世纪的100年间,每过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一年,上个世纪初性成熟期发生在十六七岁,世纪末的时候已经提前到十二三岁。另一方面,青年人结婚的年龄则大大推迟。世纪初的时候是20岁左右,世纪末已达到26岁以上。专家们把从性成熟到结婚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性待业期”。显然,目前人们的“性待业期”已达到10年,甚至更长。所以空白的青春期教育和现实的强烈需求便产生了冲突,必然引发犯罪。

三、走出校园犯罪的困境:思考与建议

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晴雨表,它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生活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也影响到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青少年犯罪现象的产生并非仅仅青少年本身的原因,而是相对复杂的,如上所述,它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所以,预防校园犯罪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结合上述校园犯罪的多种原因,作者认为预防校园暴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抓好家庭教育,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道德感,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要消除孩子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等性格。家长还要了解,正处于发育中的孩子看了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接触了什么样的人和事,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怎样的影响?要想办法尽可能地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减少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并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慎重教育已经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家长始终还要保持的一种心态:自己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且是祖国的栋梁。

其次,因为青少年犯罪的可塑性比较大,学校老师要从孩子们的旷课、违反纪律、打架来提早预防犯罪,要平衡思想文化的灌输,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慎重对待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在加强民主法制的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要以合适的形式和现代观念开展青春期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其中主要的是人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早恋不是问题,出问题的是对待早恋的态度。虽然花季孩子的犯罪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但不能忽视社会的影响,所以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可行之策。

再次,社区和社会司法机关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社会,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形式,是家庭、学校和儿童生活的基本环境,社区起着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作用。如果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观念及时发现社区青少年的异常行为,并给予指引,也许校园犯罪就会大大减少。另外社会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公安、司法、海关、文化部门要联手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的行为,清理、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文化品味较高的出版物或音像制品,以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渠道。社会人群(家庭、学校、社区)还要避免以“标签”的眼光来看待曾犯罪的青少年,应该采用奖励、期望的态度,帮助他们领悟正确的观念,重新审视自我与定位自我,达到矫正犯罪少年的认知和行为的效果。

四结束语

治理校园犯罪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具体来讲,社会、家庭、学校、司法宣传单位等多个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促进与弥补,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结合我国校园犯罪现象特征、原因及中国国情做出的现实选择。

注释:

[1]确认的价值,指违法人真正认为是必需的和有益的价值。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和北京出版社编辑张引默合编《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参考文献:

1、达尔戈娃:《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问题》[M],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2、周路、杨若何、胡汝家:《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对策学》[M],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校园管理范文第2篇

为了全面、优质、高效地完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加快我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切实管好校园网,让校园网为我校的素质教育服好务,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学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校园网管理领导小组,把校园网的管理纳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把手”工程。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配备了专职的主任和科员。并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有:网控中心、办公室、CAI研发中心、教学管理室等科室。从而在学校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切实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二、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定了<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CAI开发中心管理规定>、<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网络中心管理规定>、<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上机管理规定>、<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电教专职人员工作守则>、<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电子阅览室管理规定>、<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微机室管理规定>、<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软件借阅管理规定>

三、强化管理人员素质(定期对电教专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培训)

四、合理的管理机构及细致的分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成立标志我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适应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改革潮流的科学举措。根据教育部编制的《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按三个层面进行:

一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普及和应用;

二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

三是开办现代远程教育。同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信息化应该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了全面、优质、高效地完成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加快我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结合我校实际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责范围及工作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内部设立以下分支机构:

校园网运行管理室(网控中心):负责校园网运行、管理、维护及各类网络资源的计划分配工作;校园网室内外布线系统的维护工作;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稳定、可靠地运行;为上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等。

校园管理范文第3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轻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探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功能。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气。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新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喜好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喜好、喜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熟悉水平有着十分重要功能。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喜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功能。老师在继续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功能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和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天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功能。

这是因为校园和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征。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重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重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奇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和不适宜新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征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重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功能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布置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兴奋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校园管理范文第4篇

1加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管理文化”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办公室,做文明人等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注重引导作用,抓具体,重言行,促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有机结合。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术优先的原则,学校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根据其实际情况,围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扩大影响。各级党、团、工会、妇联、学生组织加强引导党员、团员青年、师生员工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结合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实施办法,做建设校园文化的明白人、组织者、带头者。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利用学院有利资源展示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成果,形成展示专业特点的文化载体。加强网络管理。网络信息部门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言论要予以屏蔽、过滤。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通过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建造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加强正确引导,以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为重点,提高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健康发展。

2立足现状、拓宽载体构建“品牌文化、特色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阵地、以打造校园艺术团为载体,积极利用举办、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比赛,节目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传统节目、保留节目,扩大社会影响力。建立多维一体的校园文化宣传平台,拓展文化宣传载体,在充分发挥校内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现有基础上,构建学生寝室文化氛围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思想政治工作能有效地进入寝室,促进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建设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构建以制治校的“制度文化”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加强群团组织管理,加强对“两会”(工会、团委会)的指导,“两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学院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院务公开,凡是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决策等事项都应公开,采纳广大师生员工意见,支持他们建言献策,积极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广开言路,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开展“春风奖、春晖奖、春蚕奖”的评选活动,发挥学生在师德师风教育中的作用,评选出学生喜爱的教师,从而宣传典型、树立模范,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行有目标,从而以优良的教风带学风,以优良的教风促学风。加强校风制度。提炼出校训,充分挖掘学校多年来办学历史的宝贵资源。引用“C模式”管理坚持进行爱校情怀教育,大力营造爱国爱校、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独具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加强考核(评)制度。形成奖罚分明、约束有力的各类考核(评),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结果不断总结、积极反馈、合理利用。

4建设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促进学术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访问、参加培训和合作,积极引进专家到学校讲学、交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内容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积极引进专家学者和高职称人才,扩展教师学缘结构,汇集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提高整体学术水平;鼓励教师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自身文化背景优势,与兄弟院校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职工积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深造,注重加强实践技能锻炼,拓展学科领域使之其“一专多能”,使之其成为既是学术专家又是专业能手,促进后备力量水平。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手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引导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短信、微信等活动,牢牢把握主动权,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多样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论坛,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空间,鼓励师生利用校园网站、QQ群、博客、微信、微博等平台,共享学习资料,发展网络虚拟社区。建设短信群发系统、飞信群、微信群平台,通知信息、节(生)日问候,开展短信创作大赛、编发速度大赛等趣味性赛事,使之形成加强人际沟通、和谐共融的“网络文化、拇指文化”。提高学院学生团体的整体水平。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扶植力度,开展活动注重形式创新、扩大影响,对学术科技型学生团体,鼓励学生结合本校特色,引导学生出成果,并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兴趣与学业、与成才的关系,倡导社会公益型、学术科技型、精品特色型团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服务于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等,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影响。成立校友联谊会,加强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优秀毕业生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中的独特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职业历程、创业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学院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使之成为创业引导的载体,创业起步的平台,自立自强的榜样。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大赛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大学生踏实勤奋、求实创新。

二结束语

校园管理范文第5篇

(一)快速的反应机制

香港大学在百年校庆期间曾遭遇危机事件,在全港媒体引起强烈震动。港大快速反应,采取措施,消减此次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校长挺身面对责难,保持开放态度,谦虚回应、多番道歉,使公众陆续接受港大的回应和立场。正是由于港大对危机事件的有效管理和应对,虽然近年来经历了“钟庭耀事件”、“李光耀荣誉博士遭质疑事件”等多起校园危机,但港大依然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形象。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先后出现内地学生尹日强失踪事件和葛炜炜自杀事件。校方均没有刻意隐瞒,而是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公开信、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向师生告知相关情况,为香港科大化解危机、挽回影响赢得了机会。

(二)良好的沟通机制

纵观香港各高校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特别重视矛盾双方的沟通,同时也非常重视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理想的途径处理危机,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成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香港各高校在危机公关和媒体应对方面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危机公关中,学校对外公布的所有资料都由新闻发言人统一提供,让学校在对外信息过程中能够保证信息来源单一化、准确化,避免了“各自为战”“、声音不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香港高校还十分重视在危机发生时通过公开信、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从而更好地化解误会,取得公众与媒体的理解与支持。如葛炜炜自杀事件后,为了尽快消除猜疑,香港科大校长亲率两位主管行政和学术的副校长,开会与学生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回答学生的“质询”。约300名师生自发参加公开座谈,使校方和学生在唇枪舌剑的交锋中相互沟通了想法和立场。

(三)广泛的参与机制

香港大学除联络负责人及公共事务处的专业工作人员外,大部分学院和机构均设立专门的联络负责人,配合其共同应对媒体工作。这些联络负责人日常负责本单位的讯息收集、新闻及媒体联络,在遇到重大事件时和公共事务处协同应对,极大地提高了媒体公关的效率及效果。同时,香港各高校都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保持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鼓励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对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保持信息开放。很多高校的公共事务部设有专门的媒体关系团队或专门接待社会公众参观的公共关系部。大多数高校的网页上专门设有访客通道、媒体通道等,有助于不同群体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相关讯息。广泛的参与、开放的管理、良好的互动可以有效预防因学校管理不善和公众与媒介误解等原因引发的各种危机。

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校园公共危机管理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我们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已经不能采取过去那种遮遮掩掩甚至粗暴封锁的态度。面对挑战,我们必须挺身面对,树立敏锐的危机管理意识,组建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建立科学的危机应对机制,理性面对、科学应对各种危机,最终实现“化危为机”。

(一)树立敏锐的危机管理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有效的危机管理,在于首先要有敏锐的危机管理意识,事先能够洞察潜在的危机,从而预防危机的发生或者在危机发生时能够采取有效的综合策略,使危机的风险降到最低。香港大学对危机管理领导力的要求就从预警开始,要求危机管理团队及早建立危机处理应变能力,及早揭示、讨论危机并做评估,从而防患于未然。反观内地高校,在危机管理理念方面相对落后,许多人对潜在的危机发现比较迟钝,常常忽略可能产生危机的群体或事件,同时在危机发生时又不能很好地预判其负面效应及影响程度,对危机事件不愿意正面回应,而是采取消极应对甚至刻意隐瞒等错误态度,为学校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危机管理意识意识薄弱,近年来内地高校频频受到危机事件的影响而屡遭诟病。以2009年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校方并未迅速做出回应并采取积极措施,而是刻意回避和隐瞒。等到当事人家属因不满校方态度在网上公开,校方才被迫发表声明并启动应急预案,距离事件发生已近半个月,使校方陷于极度被动,引来各方批评,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再如2008年“西电卡门”事件等,如果学校具有危机管理意识,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应对、妥善处理,那么事态就不会愈演愈烈以至于不可收拾。

(二)组建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

纵观香港高校的危机管理团队,大多聘任经验丰富的专业媒体或公关人员。而内地高校少有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在危机发生时往往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内地高校可以借鉴香港高校的做法,引入社会专业人士负责或参与危机管理。同时学校的危机管理团队最好能够覆盖学校主要职能部门,这样在遇到危机事件时才能够群策群力,提高危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危机管理团队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决策能力和沟通技巧,要按各自工作的职能范围定期调研,加强学校与学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沟通,研究预测潜在危机,从而在第一时间化解这些风险因素,有效预防危机的发生。当危机发生时,危机管理团队要以最快的速度制订危机处理与公关方案。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香港高校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式,即以学校校级领导领衔,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组成危机领导小组,共同履行危机应对职责。近年来内地高校频发的各种危机事件,如汉芯事件、硫酸泼熊事件、药家鑫事件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与形象。由此可见,一支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危机管理团队,能够让危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化解,相反则会“危上加危”,让学校蒙受重大损失。

(三)建立科学的危机应对机制

俗话说,堵不如疏。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开放的办学环境让高校校园危机成为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即使再高水平的危机管理团队,也无法预测和预防所有的危机。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危机应对机制,在危机发生后能够做出迅速恰当的反应,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一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当危机发生时,学校必须有“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以坦诚的态度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迅速权威信息,说明事件真相,表明校方态度,避免以讹传讹。2006年教育部召开新闻会,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在各高校建立。但由于内地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还是新闻水平等都有待完善。新闻发言人一定要熟悉业务和有关政策文件,具备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公关经验。

二要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任何一个危机的产生都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高校应树立大宣传意识,建立大宣传格局。危机发生后相关部门要协同作战,不能各自为政,否则面对同一事件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声音,导致“隐性危机”成为“显性危机”,给媒体更多借题发挥的机会,给学校带来更大的损害。在面对危机时,要像香港大学所强调的“上下一心,自上而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正确传递高校的态度和立场,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

三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危机发生后,学校要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勇敢承担责任,否则只会激化矛盾并加重危机。校内可以通过声明、座谈会等形式向全校师生通报事情真相,避免“小道消息”的传播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媒体方面可以第一时间召开新闻会、组织媒体记者采访报道,防止公众猜测和各种谣言的产生,同时树立积极应对的形象,取得公众的谅解。